语文的改错题语文改错的错误类型有哪些
一、语文的改错题语文改错的错误类型有哪些
修改病句是语文中考试题中相当稳定的一个题型.要想让学生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让学生熟悉这一考点的病句类型,二是让学生根据病因,“对症下药”修改病句.
纵观近几年的《考试说明》,辨析病句的考试范围规定为六种类型:⑴语序不当、⑵搭配不当、⑶成分残缺、⑷成分多余、⑸不合逻辑、⑹感情色彩不恰当. 温馨提示:①原则上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②找主干,理枝叶,辨语境,理关系是技巧;③“增”(增添字词)、“删”(删除多余)、“调”(调换顺序)、“换”(更换词语)是方法.④修改语段,注意语境,依靠语感,发现问题,逐一修改,化整为零. 一、语序不当:
1、句子成分语序不当.
例如:她是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
病因:多项定语次序不当.
方法:多项定语的次序排列顺序为:1、表领属性的时间或处所;2、指称或数量的短语;3、动词或动词短语;4、名词或名词短语;5、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
改正:她是国家队(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名词短语)的优秀(形容词短语)的篮球女教练.
2、虚词次序不当.
例如: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农具,过一阵子就来不及了.
病因:副词“不”的位置不恰当.
改正:如果不趁现在赶快检查一下农具,过一阵子就来不及了.
3、主语和关联词次序不当.
例如: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病因:关联词要放在主语前边.
方法:两个分句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的后面;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的前面.
改正:如果他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二、她围着一条红色的围巾改为定语后置句
她被一条红色的围围着。
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一、“中心词+之+定语+者”
这可以看作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
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③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
二、“中心词+定语+者”
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原来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核舟的)
②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来)
③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④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
⑤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有找到)
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从中学语文教材来看,这类定语后置句最多,且基本上是由动词结构(包括动词和以动词为中心的短语)担任定语。反过来说,由动词结构担任的定语经常后置。这里还有一条规律:当一个中心词不止一个定语,则名词担任的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动词结构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后置。如例③④就是这样。在例④中,“将军”是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可以拒操”是动词结构组成的修饰性定语,则置于中心词之后。这样一来,古汉语处置多项定语的方式比现代汉语还要灵活。
三、什么事定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
概念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分类与举例说明
一、“中心词+之+定语+者” 这可以看作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 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③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 二、“中心词+定语+者” 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这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的) ②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来) ③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④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 ⑤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有找到) 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从中学语文教材来看,这类定语后置句最多,且基本上是由动词结构(包括动词和以动词为中心的短语)担任定语。反过来说,由动词结构担任的定语经常后置。这里还有一条规律:当一个中心词不止一个定语,则名词担任的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动词结构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后置。如例③④就是这样。在例④中,“将军”是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可以拒操”是动词结构组成的修饰性定语,则置于中心词之后。这样一来,古汉语处置多项定语的方式比现代汉语还要灵活。 三、“中心词+之+定语” ①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 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健强的筋骨) ③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清洁的身子,蒙受污浊的外物[污染]呢!) 可以看出,这类例子中的定语一般是由形容词担任,反过来说,由形容词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如果后置,通常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四、“中心词+定语” 这种格式和判断句中的主语直接加表语一样,没有任何语言标志,辨识起来较困难。但这种情况出现很少,曾经选进过中学教材的《西门豹治邺》中有一句:“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随着十来个女徒弟/跟随的女徒弟有十来个……)这里,“女”是“弟子”的定语,被后置了。如果辨识不清,学生可能理解成“堂弟的子女十来个人……”或“跟着弟弟、儿子、女儿大约十来个人”。 五、“中心词+而+定语+者”的结构。 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用法 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的三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