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听则明 下一句是什么?一夫当官 下一句是什么?
一、兼听则明 下一句是什么?一夫当官 下一句是什么?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出自《新bai唐书·魏征传》。 魏征,字玄成,馆陶(今河北馆陶县)人。为唐朝初期的政治活动家和历史学家。唐太宗时,曾任谏议大夫。他学识渊du博,并且敢于向皇帝直言谏劝和提出各种建议,在朝廷中威信很高,唐太宗对他也相当尊重。 有一次,唐太宗问他:“为zhi君何道而明?何失而暗?”魏征回答说:“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 这段对话,在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卷一百dao九十二中,记载得更详细些。它说,魏征当时回答唐大宗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并以两个贤明的古帝尧、舜和三个昏君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为例来加以说明。
唐代李白《蜀道难》“内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阁 剑门天下险——剑门关[1]:四川剑阁县北七里大、小剑山间的一座雄关容,即剑门关。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非亲勿居”。
二、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资治通鉴
也作“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出自《新唐书·魏征传》。
魏征,字玄成,馆陶(今河北馆陶县)人。为唐朝初期的政治活动家和历史学家。唐太宗时,曾任谏议大夫。他学识渊博,并且敢于向皇帝直言谏劝和提出各种建议,在朝廷中威信很高,唐太宗对他也相当尊重。
有一次,唐太宗问他:“为君何道而明?何失而暗?”魏征回答说:“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
这段对话,在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中,记载得更详细些。它说,魏征当时回答唐大宗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并以两个贤明的古帝尧、舜和三个昏君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为例来加以说明。
三、我国历史直谏的贤臣和明君以及反面例子!急!
正例:
公元630年,唐太宗派人征兵。有个大臣建议:不满十八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应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诏书却被魏徵扣住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派人把魏徵叫来,训斥道:“那些个头高大的男子,自己说不到十八岁,其是可能是故意隐瞒年龄,逃避征兵。我的诏书,你为什么扣住不发?”魏徵说:“我听说,把湖水抽干捉鱼,虽能捉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可以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十八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有由谁来负担呢?”魏徵说的唐太宗哑口无言。唐太宗于是又重新下道诏书,免征不到十八岁的男子。由于唐太宗能虚心纳谏,他在位期间,唐朝的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成为太平盛世。公元603年,落后的封建制度中,国家重大决策权只掌握在皇帝一个人手中。幸运的是,百姓有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一个明辨是非,虚怀纳谏的明君。
反例:
荀子一生也是不得意,又鉴于前人的遭遇,于是才有“岂不哀哉!”之叹。荀子学问渊博,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曾三次担任学宫祭酒,受到了相当高的礼待,因小人当道和时势变化而离开齐国。之后应春申君之邀到楚国当兰陵令,然而没过好久就有人向春申君进谗言说荀子很能干,想周文王百里之地而王天下,成汤五十里地而王天下,但是你给他兰陵这么大一个地方,以后楚国可就危险了。于是他不得安生,遂来到赵国,在这里他得到了较高的礼遇,被任命为上卿。楚人感到害怕,怕赵国因此而强大起来,于是派人去挑拨离间,使他在赵国呆不下去。其经历和孔子一样,孔子曾在鲁国当大司寇,齐国人因此而害怕。于是送给鲁国君主几十个美女,天天去腐蚀鲁国君主。于是鲁国君主连续数月不上朝,沉溺于女色之中,歌舞之中,孔子屡此进谏都无用,大失所望,遂辞官不干走了。
四、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唐太宗初期的太平盛世,而且是贞观时期,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并采用了一些减轻赋税,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新的政策,使得民间出现了百姓生活安定的局面,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所以称为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