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主观”两词具体是何含义
一、“客观、主观”两词具体是何含义
客观:纵览多个角度揭示事情的本质,不过多的参杂个人主观意识,称为“客观”。
客观的定义:不以特定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也就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科学就是客观规律,无论什么人,按照科学规律的条件做,一定得到科学规律论述的结果,否则规律就被证伪,证明有漏洞,不应再称为科学规律。
哲学定义: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和结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分为主观和客观两大类。科学是其中客观的部分。具有相对性的词,全是主观词汇。
常见对“客观”的错误理解,认为是从其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这其实是另一个“主观”,而不是“客观”。
补充:
客观中的“观”仍是有认知主体的“观”,实际上根本没有纯粹的“客观”可言,离开认知谈客观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客观规律,是指人类对事物认知中的普适性部分——即不随认知主体变化而改变的那部分认知总结。
客观,是指以得出客观规律而认知,或用客观规律来作出再认知。
客体,是指对认知作用具有普适性反馈的对象,其全集合就是客观世界。
科学是客观规律,但因人类认知本身具有局限性,而不能绝对化。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适性的规律总结,就可以称为科学。而超出特定范围,此规律总结必定可被证伪。
二、思想感情
您好! 思想感情是思想和感情。 思想一是指生命现象就是思和想,思是对认知事件信息的处理,想就是对认知事件信息的大脑系统的搜集。二是指人对世界的认知。三是指人类对世界形成的认知语言和认知成果。对世界的认知是指大脑系统的活动。思想是大脑的活动,只有认知者才能感觉到,不能实现交流和传递。感情的拼音:gǎnqíng 英文:emotion;sensation;affection;feeling :①感情是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动作流露。②感情是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 欢迎追问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知论”。他认为,人类的知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生物学和逻辑学可以分别解释儿童智力和思维的起源和发展。他既强调心理因素中内外因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导致了心理特征不断发生的量变与质变。 心理发展的原因:心理因素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 正原因与本质。个体的任何心理反应,不论指向外部动作还是内部思维,都是一种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 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而适应则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形式完成。 心理发展的因素:支配心理发展的原因有成熟、物理条件、社会环境、平衡。 心理发展的结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其中图式为核心概念。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儿童喜欢敲击东西) 图式最先来自遗传,之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和丰富,经过同化、顺应、平衡演变成新图式。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用锤子敲完了用勺子敲) 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 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用鸡蛋敲了一次桌子鸡蛋碎了,以后不敢用鸡蛋敲) 顺应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同化与顺应导致的适应,是机体暂时达到平衡,但这只是下一个较高水平平衡运动的开始。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 心理发展的阶段: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人的动作图式经过不断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也就 是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形式运算阶段12-15 ①各阶段是连续的,但具有阶段性,即各阶段有自己独特的结构 ②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序固定 ③阶段之间在可以有交叉 ④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和结构的基础,但之间有本质差异 ⑤同一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水平相当
四、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其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五、如何区分意识、知识、认识、见识?
意识:能“注意”和“认识”事物的东西。
知识: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
认识:认识是主体收集客体知识的主动行为,是认识意识的表现形式。
见识:指明智地、正确地作出判断及认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