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卢纶《塞下曲》中“林暗草金风,将军夜引弓”中的“将军”指的是谁?
唐代诗人卢纶《塞下曲》中“林暗草金风,将军夜引弓”中的“将军”指的是谁?
李广
李广非常有胆略。有一次他出门打猎,晚上回来时看见路边草间有一头老虎,李广毫不畏惧,张弓搭箭,一箭射去,这种那老虎的脑袋。天亮后,他让手下的士兵去把老虎抬回来,结果士兵们发现那竟然不是老虎,而是块坚硬的大石头,箭已经深深地扎在石头里面了。
唐代诗人卢纶猪们写了一首诗《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描写了“飞将军”李广的
,表现了李广的的箭术高超和无比的神勇,所以才会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的诗句。
司马迁为何为李广立传?在这篇传记中,他倾注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单独为李广立传,并满怀激情地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美他,这意思是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凭着花和果实,自能吸引人们在树下走成一条路。
此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成为人们广泛应用的成语,用以比喻只要真诚、忠实,就会感动人,为人所敬仰。
《李将军列传》着手着重分析《史记》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特点。《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久享盛誉的名作。作者以赞颂的激情、错综变化的笔法,多层次地描绘了李广传奇的、悲剧的一生,塑造出古代英雄的高大形象,卓立千古,彪炳万世。《太史公自序》云:“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本篇列传围绕着精于骑射,勇敢作战;热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烦三个特点,刻画了李广这样一个作者理想的一代名将的英雄形象,而对李广的坎坷一生,尤其是对他以及他整个家庭的悲剧结局,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对汉代皇帝用人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同时,作者在李广坎坷悲惨的一生际遇中,也寄寓了自己的满腔悲愤与辛酸。司马迁刻画人物形象,首先是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人物的个性特征非常突出。“善骑射”是李广的基本的个性特征,能观整篇作品,系以李广善骑射为情节发展主线。李景星在《四史评议》中说:“(司马迁)叙其射法,曰‘广家世世受射’,曰‘射匈奴’,曰‘射雕’,曰‘射白马将’,曰‘射追骑’,曰‘射石’,曰‘射虎’,曰‘射裨将’,曰‘射性亦天性也’,曰‘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内,度不中不发’,末又附叙李陵之善射、教射,与篇首‘世世受射’句相应,或正或则,或虚或实,直无一笔犯复。盖太公负一世奇气,郁一腔奇冤,是以借此奇事而发为奇文。”司马迁的这样表现手法,使读者对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有了一个鲜明的第一印象。提到李将军,人们首先就会对他百发百中的箭术竖起大姆指。司马迁在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时,能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给以恰如其分的表现,不但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显示,有时一开始就对人物性格的发展作了铺堑。李广是秦时名将李信之后,出身骑射世家,早年以“良家子从军击胡,杀首虏多”;跟随文帝出行,又以“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得到文帝的赞赏;还曾“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这些关于家世和早年经历的描写,显示出李广的骑射高超和勇猛善战的特点,所以他在以后的与匈奴大大小小七余战之中,才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勇猛杀敌,立下无数的汉马功劳,连匈奴人听到他,也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是《史记》刻画人物形象的又一重大特色。最大的矛盾莫过于战争,《李将军列传》就是李广一生与匈奴的战争史。李广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作者用精细的笔触,绘声绘色地写下了三个完整、生动的战斗故事。这三个战斗故事分别从三个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李广的超人的胆略和勇猛善战的精神。第一个是追捕射雕人,突然遇敌,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他从容自若,指挥战士佯装“诱骑”,使敌方上当受骗,终于化险为夷,安全回师。表现出他的临危不惧和沉着机智;第二个故事是受伤被俘,在押送途中,他乘敌不备,飞身夺马,且战且逃,最后脱险而归。表现出他的善抓时机,勇脱困境;第三个故事是被十倍于己的左贤王军队包围,他率领全军将士浴血奋战,即使伤亡过半,仍鼓舞士气,沉着应敌,一直到援军赶来,迫使敌人解围而去。表现出他身先士卒,顽强坚定。这三则故事表现了李广作为一个将军在临敌应对、指挥战斗上的超绝的军事才能和他坚定勇猛的个人品质,但远没有表现出李广的全部性格特征,李广的高尚的品格和高洁的人格,主要还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史记》人物形象刻画的又一重要特色。《史记》中的细节描写,真实、生动、活泼、形象,具有极强的表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