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组织幼儿园体育运动中的集体游戏
一、如何组织幼儿园体育运动中的集体游戏
幼儿园体育游戏:连体人
学习与同伴合作同共同做好一件事,体会协作游戏的快乐。
准备:报纸若干张。平衡木两个。
活动与指导:
1.请幼儿自选伙伴,两人一组。
2.交待游戏玩法并示范给幼儿看。
玩法:
将报纸展开挖两个洞,分别套在两人的脖子上,将两人连在一起,然后,两人按指定路线走、跑、走平衡木等。如报纸中途破碎则停止游戏,以报纸不破碎者为优胜。
3.幼儿游戏。
4.游戏结束,教师请幼儿谈谈自己获胜的体会。根据幼儿回答做必要的小结,强调协作。
游戏:荷花荷花几时开
活动目标:
1、感受与同伴合作,共同游戏的乐趣。
2、帮助幼儿练习在一定范围内四散追逐跑。
玩法:幼儿围成一个大圆圈,请几名幼儿蹲在圈内扮演“荷花”,圈上的幼儿边念儿歌便围着“荷花”走,当念到“六月荷花朵朵开”时,圈上幼儿做开花动作后四散跑开,而圈内的“荷花”就跑去抓住,抓到幼儿就算获胜。
游戏:丢沙包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和快速奔跑能力。
2、体验与同伴一起合作游戏的兴趣。
游戏方法:游戏的人数最少要在三人以上,最高不限。在一个大约是羽毛球场大小的地区中游戏,其中的两个人站在场地的两端,为丢沙包的人,两人互相传接。其余的一人在场地中可任意跑动,躲避两个人的沙包传接。被打到则算死掉一次。相反,被场中的人接到沙包一次,就可以得到一命。(游戏者可以任意规定场地中者接到沙包所得到的命的数量)接沙包可以分单手或双手,单手接沙包和双手接沙包所得到的命数量不同,此数量可有游戏者规定。场地中者接到沙包后,可以“保命”或“点地”。保命即使保存着一条命。点地就是不保存着一条命,但须在场地中点一下地,再向场外扔出。
接龙游戏
一、活动目标:
1、练习往返跑和钻的技能。
2、提醒幼儿遵守规则,激发幼儿竞争意识。
难点:提醒幼儿遵守规则。
二、 准备:教师和幼儿一起布置场地,(纸箱和呼啦圈)
三、过程:
1、给幼儿讲游戏规则。
2、幼儿分成两组站在起跑线上,排头幼儿听到老师指令,开始绕着纸箱跑,跑到场地
的另一端后钻过呼啦圈后,返回,拍到第二名幼儿手,循环往复直至最后一名幼儿跑完,
先跑完的一组为胜。
二、教师应该怎样介入幼儿的游戏活动
因为游戏活动能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无需受到“自己要与集体同步”的约束,能够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游戏。但我们教师现在最大困惑是:介入幼儿的活动做到即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时机。那么,在游戏活动中我们教师应该如何适度的进行指导呢?以下是我在得领游戏活动中的几种介入方法。 一、 当幼儿碰到困难选择放弃时 如:有一次角色游戏时,计龙晖幼儿扮演点心店的师傅站在桌子旁边烧。这时,顾浩轩说:“厨房间怎么没有煤气灶”,这可难住了计龙晖,眼看计龙晖因没有煤气灶而要停止游戏。这时,我走过去与他们共同想办法,找了一个盒子代替了煤气灶,使游戏顺利的开展下去了。在这里我的适时介入解决了点心店没有煤气灶,而使游戏无法正常进行下去的问题。用盒子代替煤气灶不但使幼儿能够继续游戏的探索过程,让幼儿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而且还使幼儿受到启发后在游戏活动中寻找到其他的替代物来解决遇到的困难。在这以后,他们在游戏活动中确实学会了寻找替代物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如:雪碧瓶的底、上端做碗、锅等。 二、 当玩了很长时间仍没有达到要求时 如在生活区中穿彩珠,我的目的是让幼儿探索排序的方法,重点是要求幼儿自己寻找出物体间的规律进行简单的排序。好长一段时间幼儿探索的结果仍在AB、BA或随意的排序,这时,我就介入到幼儿的活动中,指导幼儿尝试AAB、ABC的排序方法,这样拓宽了幼儿探索途径,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三、 当幼儿发出求助时 如在开展服装厂这一游戏时,第一次学做衣服,因为报纸又硬又脆,因此只有少数几名幼儿有成品赵凯欣看着别人做了衣服,着急的皱起眉头走过来说:“老师我不会做...”“那你来做裙子好吗”凯欣点了点头。等她坐下后我走过去坐在她的旁边,拿起报纸边做边自言自语,这时凯欣也跟着我做了起来,做了一半我走开了,只是在一旁悄悄的观察她的一举一动,只见她非常小心的把皱纸一条一条地捏到报纸上。“老师你看,我的裙子做好了。”我情不自禁的为她竖起了大拇指。
三、浅谈教师如何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游戏,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经验,演绎经验,使已有经验得到升华,同时获得新的经验。以下是本班幼儿的一次区域情况实录与分析。
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角色游戏无疑是他们在整个区域中较感兴趣的。本学期我班教室中分别创设了“银行”、“便民超市”、“邮局”等游戏,孩子们每次玩得不亦乐乎,所扮演的角色如:银行工作人员、超市工作人员、促销员、店长等也都是像模像样。尽管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能够完成游戏,但对于一些细节问题的处理仍然很不知所措。
例如:在上周五开展的游戏中,我就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张宇波、柳玥等几名小朋友到银行去取钱准备去超市购物,只见“银行”里的工作人员孙艾不管三七二十一抓了一大把给张宇波,里面有二十元的,五十元的,还有一百元的。拿到钱后的张宇波显然很开心的离开了。其他几个孩子纷纷照样取到了钱。游戏结束后,我就问小朋友几个问题:①“银行”里的“钱”可以随便给别人吗?为什么?②如果自己去取钱,应该凭借什么依据?你或者又该怎样去跟工作人员交流?对于第一个问题,孩子们异口同声,都知道“银行”里的钱不能随便给人,想给多少就给多少,因为这些钱是代人保管的。第二个问题孩子们的回答有了好几种答案,有的说要刷卡,也有的说要用存折,都必须有私人密码。在案例中,孩子们所暴露出的问题就是:纯粹是取钱——给钱,没有一定的规则,幼儿对于银行的作用没有深刻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发挥指导作用,及时介入帮助幼儿解决一些问题,或者以“玩伴”的身份参与游戏,在遵循游戏规则的前提下,不着痕迹地指导。
场景二:在服装区的柜台前,只见了陈昌盛小朋友花了十块钱买了双袜子,虽然当时看到他有点舍不得的样子,但最后还是付了钱。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虽然孩子大都有生活经验,知道一双袜子可能要不了十块钱,但他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去讨价还价,以达到自己理想的价格。这就必须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生活经验,来充实幼儿角色游戏的内容。帮助幼儿记录和总结游戏中的不足,引导幼儿不断重复、改进。
通过案例可以发现,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应该是观察者与指导者的双重身份,这样不但不会影响孩子游戏的开展,而且更能激发孩子参与游戏的兴趣。